撰文:梁志豪
(资料图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截止到 4 月份,今年中国汽车汽车出口汽车总量已达到 137 万辆,同比暴增 89.2%,其中新能源车有 34.8 万辆,占比高达 25.4%。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今年一季度,中国的汽车出口量数据则为 107 万辆,而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同期日本汽车出口量却仅为 95.4 万辆。换言之,在 2023 年一季度,中国已经正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回看 2002 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汽车出口量仅为区区的 2 万辆,而 2012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彼时的数据也不过是 106 万辆,甚至比不过如今单一季度的出口量。可见,中国汽车产业的爆发性增长远不仅在于内需。
具体到车企的层面,在一季度单单是上汽集团就为中国汽车出口贡献了 23.1 万辆的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排在第二的则是一直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出口了 17.2 万辆新车的奇瑞汽车。至于特斯拉、长安汽车以及吉利汽车则是分居 3-5 名。同时,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之下,由于欧美日韩车企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中国品牌 " 顺理成章 " 地接过俄罗斯市场。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品牌已占当地市场份额超过四成,俄罗斯也成为了 2023 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第一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汽车出口产业还呈现出了 " 量价齐升 " 的态势,目前国内出口的汽车均价在 2018 年 -2022 年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就上涨了 6000 美元,达到了 1.89 美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 " 中国制造 " 在市场地位上的明显提升。
新能源战略贡献明显
虽说传统能源车型依旧占据了 " 大头 ",但是之所以中国汽车出口能够在近年发展迅猛,新能源战略绝对是功不可没。
首先,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本身的客观体量,中国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车产业中心。除了中国自主品牌以及各种新势力能从丰富且全面的新能源周边产业获益以外,海外品牌尤其是在中国拥有合资品牌的车企,同样也看到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并纷纷把中国视作自家新能源车的产业基地。譬如宝马、SMART、极星、雷诺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特斯拉。甚至在今年,日本市场还会从广汽本田引进奥德赛车型到本土进行销售,这也是首次由中国生产的车型通过官方渠道返销到日本市场。同时,仅在刚刚,东风本田也宣布了将正式开启海外业务,并将把新款的 CR-V 混合动力、CR-V 插电混动以及 e:NS1 纯电 SUV 出口至欧洲的英国、爱尔兰、冰岛、葡萄牙等市场。除了贡献税收、提供就业以外,这些从中国生产销往全球的车型,也能以一种更为 " 温和 " 的方式去向外国市场展现 " 中国制造 " 汽车的水平,从而让更多的人放下对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品牌的有色眼镜。虽说让他们直接购买中国品牌的车型也许暂时还不现实,但是至少购买 " 中国制造 " 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也要看到不足
不过,虽然成为汽车第一大出口国对于国内的汽车制造业而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新闻,但是面对充满暗涌的国际市场我们依旧不能盲目自信,因为在简单的数据背后,其实还体现了一些复杂的现实因素。
首先前面提到,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市场,但是实际上我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市场: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英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阿联酋和韩国,其实一共才占了全部汽车出口总额的 48.5%。
换句话说就是,虽然目前中国汽车出口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超高的水平,但是除了俄罗斯市场以外,在其他市场依旧缺乏足够的深度。只有广度,缺乏深度会是目前中国汽车出口的一个尴尬之处。而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主品牌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足。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有关税的存在,整车进 / 出口对于车企来说永远都不是一个 " 最优解 ",尤其是对于一些走量车型,如果走进 / 出口途径那是相当于白白给当地市场的海关 " 送钱 "。
通俗来讲就是,五十万辆车卖向同一个市场与五十万辆车卖向十个不同的市场,对于车企的销售、生产策略来说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肯定是选择在当地市场设立工厂生产并进行现地销售最为合理,而后者肯定是选择在具有产业链优势的地方生产并出口更为划算。而对于一众国外品牌来说,中国目前扮演的角色其实更像是后者——一个具有产业链优势的 " 工厂 "。但是实际上,以我们目前自主品牌的实力,我们理应在世界市场上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仅靠出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一点其实在近来已经有所体现了:土耳其与法国在今年已经先后出台了专门针对 " 中国制造 " 的关税政策,来打压势头强劲的中国新能源。所以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新势力,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在重点市场上建立工厂才是最优解。因为只有通过为当地市场贡献稳定的就业岗位与税收,对方在耍手段的时候才会 " 投鼠忌器 "。不过,这就十分考验品牌各自的实力与决心,甚至还会需要国家层面的沟通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好,在去年正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再到今年第一季度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以后,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一波 " 中国速度 "。只要我们一步一脚印,慢慢补齐其他方面的短板,那么在十年,甚至是五年内我们也许就能看到中国品牌以技术碾压的态势冲向世界市场了。(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今日话题你认为中国汽车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键词: